坭山工书: 汪洋抬工歌谣档案
Quarry Ballads from Sichuan Stone Workers
Self-published
石匠的起源众说纷纭。“塔石001”无意溯源,只想把其简单理解为:有建筑就需要有人采石、拗石、抬石。如此,也必产生相应的文化,号子歌谣便是由这种劳动附生的文化之一。
需要详解的则是眼下这些汪洋镇的石匠们。清朝康熙年间的移民浪潮中,这些石匠的祖辈从江西迁入四川仁寿县的丘陵地带。这些
石匠从事的工作包括了凿石、拗石、搬石等等。在汪洋,十有八九的石匠会追溯祖先为湖广上川的这批“客家人” 。
按照现汪洋抬工队赖家修的说法:他们是匠,不是工——至少是对于他的祖辈而言。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和匠气分不开关系:“匠”,带来了民艺中的道德感和细节感。在“塔石001”中,你们听到的声音就来自于匠艺的重量,因为这些号子歌谣和石匠生活紧密相关。收录的这批歌者,在年轻时两个一组开凿石头、八个一组撬动石头、十二个一组搬运石头。如果没有号子的帮助,石头就开不下来、拗不出来、也抬不起走。“以方计价”的劳动规则,决定了这些石匠的生活。
石场劳动,石匠会先用手锤打眼,然后用大锤来将石头砸松动 。之后,石匠需要用钢钎和滚筒来将巨大的石头挪到一个空地,然后再打成较小的石头,直到他们能抬走为止 。其中,打大锤的号子被称为开山号子,撬石头的号子叫作吆石号子,而抬石的号子,则是“抬工号子”。
由于收录的声音来自于泥土和脚步,我们给了它一个名字——《坭山工书》——这是抬工号子《尼山攻书》的谐音,同时我们可以大胆地臆想泥土、劳作、文学的成分。
后来,水泥厂取代了石场成为生产建设的大后方,石匠这个职业也随之成为了历史。石匠们都各自有了出路,而其中的抬石匠则依旧吃着苦力延续着抬帮职人的另一条生路——抬丧。因此,我们还有机会听到存活着的抬工歌谣。但打大锤的开山号子和拗石的吆石号子则只能靠老石匠的集体记忆去建构。 这三种类型的石工号子,成为了《坭山工书》的记录主体。
音乐的记录需要中心,同时也要有边缘。《坭山工书》还记录了汪洋镇的道腔、唢呐曲牌,以及小调曲目。为什么呢?若你身处抬丧队伍中,会发现唢呐吹打乐和道腔总与号子、炮仗声缭绕一起;而小调则属抬匠们在休憩、嬉耍时的娱乐方式。因此,在聆听号子声的同时,你也可以听得它的氛围——石匠文化的周边部分。
《坭山工书》虽然包含了众多音乐文类,但我们仍然选用了副标题——《汪洋抬工歌谣档案》。原因有二,首先因为我们采录的主要主体是汪洋抬工队,这支抬工队的重建是以石匠中的抬帮文化为原型的 ;另外,录音内容的大部分也是由这支抬工队所演绎的抬工歌谣。
任何一个现代民歌汇编都需要有个名字,Erich von Hornbostel如此,Alan Lomax如此,中国的民间集成如此,《坭山工书》也不可避免。名字,诸如抬工号子、开山号子、小调等等,其实都是因汇编而俗成的。虽然来得偏颇,但至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它们仅是符号而已。真正应该被记住的,是石匠文化的声音。
形式: 手册一本(94页),唱词册一本(40页), 卡片包(21张), CD (34轨70分钟)
档案来源:塔石自录 & 社区档案
出品时间: 2012年10月
制作时间: 2012/03 – 2012/10
类型: 抬工号子、石工号子唢呐曲、道腔、歌谣
地区:中部四川
语言: 汉语-四川方言
族群: 中国大陆汉族
乐器: 唢呐、鼓
In Wang-yang (汪洋镇) which locates in Central Sichuan, stones porters brought their worker’s chants into the region during approximately in the mid-18th century. The chants were performed initially during the porters’ work in cutting, quarrying, and transporting stones. To entertain the whole working team, porters sang many historical oral literature texts. In modern times, although the music remains in similar forms and contents, the porters’ work has turned into carrying dead bodies to local funerals. This archival project brings not only the chants related to the stones works, but also the peripheral ballads and instrumentals as related to the porter’s work.
Formats: 1 Handbook (94 pages), 1 Book of Lyrics (40 pages), 1 Package of 21 Pictures, 1 CD (70 mins and 34 tracks)
Source Archives: TMA & Local Community Archives
Year Released: 2012/10
Dates of Production: 2012/03 – 2012/10
Types: Porter Chants, Suona Tunes, Taoist Ditties, Ballads, and Interviews
Region: Central Sichuan, China
Language: Mandarin Chinese in a Sichuan Dialect
Culture Group: Han Chinese
Instruments: Suona & Percussions
查看产品